(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弦)8月17日晚,央视焦点访谈聚焦湖南大通湖“水草+”治理经验。大通湖闪耀全国的背后,凝聚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团队多年的心血与付出。
31年来,于丹坚守梁子湖,在武汉大学和省市多部门支持下,与师生们一同创立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本报2023年4月3日1版见报)。他带着一拨又一拨学生,在梁子湖种下了超过20万亩水草,让梁子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唯一曾保有一类水质的湖泊。
从梁子湖出发,于丹团队将成功经验推广到枝江8个湖泊、苏州阳澄湖、云南洱海等地。湖南益阳大通湖,素有“洞庭之心”之称,是湖南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因围网养殖、过度投肥等原因,大通湖总磷、总氮超标,水质一度恶化为劣五类,2015年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点名批评。
很长一段时间,大通湖的治理者都在茫然探索——强化污染减排、核心湖区清淤……巨资投下去,水质却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好起来。在生态环境部的推荐下,2017年,于丹团队受邀,奔赴大通湖具体施策。
在政府、居民全力配合下,于丹团队一边组建实验室,一边指导种植水草,针对重建生态系统、控制内源释放等内容展开研究。“刚开始,湖水非常浑浊,种下去的草都长不出来。”在焦点访谈节目中,于丹详细讲述种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尝试先在浅水区种草,待湖水透明度提升后,再向深水区延伸种草,这一办法获得了成功。
在详细考察分析后,于丹提出“停止清淤,清除围网,捕捞食草性鱼类,种植水草,河湖连通”的综合治理思路。针对大通湖特点,于丹团队明确立体种草方式——深水区种植两层水草,从沿岸带到深水区遍布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仅1年过去,大通湖小块区域就出现三、四类水质。
曾经的“水下荒漠”,变成了“水下森林”。伴随着40多种水生植物的恢复,大通湖内,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得到休养生息,野生甲鱼等优质水生动物重现,冬季候鸟回归,最高纪录达到10万只。
武汉大学博士后李杨介绍,通过科学种草,曾经困扰大通湖的底泥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底泥中磷含量已消解过半。监测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3年上半年,大通湖水质由劣五类提升为四类。与生态治理“伴生”的水草也逐渐发展为新兴产业。目前,大通湖区正在积极建设全国水草供应基地,2022年种植水草6000亩,销售额近5000万元。通过推广“水草+大闸蟹”“水草+小龙虾”等技术,大通湖农户亩均收入过万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