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走失的未成年人、智力残疾人士被送到救助站,当事人无法提供家人线索,寻亲就会陷入困难。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技术也运用到了救助工作中,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帮助受助人员寻亲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现场: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对外开放
(资料图片)
6月19日是第十一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西安市救助管理站以“科技赋能筑大爱 温情救助守初心”为主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主动开放救助管理机构、充分展示救助工作成效、积极倾听社会各界对救助管理工作意见建议。
温馨的环境、丰富的展板、高科技的登记环节……19日,西安市救助管理站邀请西安市财政、公安、城管、卫健相关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和爱心人士走进市救助管理站,共同参观了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接待区、成人照料服务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区,观看了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工作成效展。
亮点:科技赋能救助工作
“这是我们的登记室,如果有流浪人员被送进来,会进行第一步的信息录入,照片、指纹等内容也会随之记录下来。”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站积极通过信息科技赋能,多措并举拓宽寻亲渠道。
“一是借助’互联网+寻亲’模式、公安人脸识别技术、公安户籍系统比对、DNA比对等高科技手段不断拓宽寻亲渠道;二是在常规寻亲公告发布、全国救助管理微信群推送协助寻亲等传统寻亲方法上持续发力;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寻亲工作。”这位负责人表示,一系列高效举措进一步做细做实了受助人员寻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救助氛围,扩大了救助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故事:送14岁外省少女回家 家属感动得眼泪直流
这些年,帮助来救助站的人员寻找亲人,找到家属信息后及时送回家,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前段时间,西安市救助管理站来了一位14岁的少女小杰(化名),是甘肃的,语言也不太通,说自己没钱吃饭了,和一位比她大快10岁的男子来到救助站,说是自己的“老公”,两人寻求帮助。
小杰只有14岁,还未成年,西安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主任张军辗转联系到了女孩老家的县政府,确定了女孩的身份,通过电话“翻译”,给女孩做了思想工作,女孩最终同意回家。
张军和同事连夜开车,将女孩送往甘肃老家,到家之后,女孩的母亲感动得眼泪直流,要给救助站的人下跪。孩子母亲说,自己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女儿青春期管不住,和朋友离家出走,她都快急死了,多亏了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的人热心负责,女儿才能安全回家。
温暖:未成年人被送来后会接受心理辅导
摆放着玩具、器械的活动室,书架上整整齐齐码着图书的教室,暖色调的心理辅导室、宿舍,西安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异常温馨。
采访中,华商报记者了解到,每到寒暑假,被送来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的未成年人就会增多,张军介绍说:“被送来的未成年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带着,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离家出走;还有一种是假期因为学习成绩和作业,遭到父母批评,想离开家,离开父母的。这些孩子走出家门无法独自生存,很快就被送到救助站了。”
张军说,未成年人到达救助站之后,除了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救助站还专门设置了教室、活动室、心理辅导室,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学习、活动,工作人员还会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孩子们大都是带着怨气来的,得给他们解决了思想问题,让他们开开心心回归家庭。”
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介绍说,救助开放日不仅是一次宣传活动,更是对救助管理工作的一次检验和提升,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全体干部职工将勠力同心,以此次救助开放日为契机,认真听民意、查问题、补短板,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服务制度,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受助人员合法权益,推动新阶段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 /文 强军/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