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南北,曰西东,
(资料图)
此四方,应乎中。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东、西、南、北“四方”的观念。
首先,东、西、南、北作为基本的地理方位,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有“东西南北,谁敢安处”的表述,《礼记·曲礼下》中有:“天子祭天地,祭四方”之言。
其次,“东西南北”不一定确指具体的方位,而是很多地方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上》曰:“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把孔夫子东奔西走、四处奔波的画面表述得很生动。
古人还以“四方”喻指“天下”。《周易·离卦》象曰:“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是说“大人”效法《离卦》之光明连续之象,绵延不断地用“明德”照临天下。
这一段介绍的,其实是东西南北中这五个地理方位。
有人研究说,古人最早确定的是东西向。去看繁体的汉字,“东”字,一个日,一个木,表示太阳从树上冉冉升起。古人观察天地,一看,太阳怎么从树上升起了,还每天都从那里升起,于是,就先把它定为“东”。古代人跟着太阳的轨迹看,每天差不多的时候,它又从西边落下去了。在甲骨文当中,“西”字就像一只很疲倦的鸟,在树上歇息。“西”有点儿歪歪的,好像迷迷糊糊要睡着了。这就是“东西”。接着,又确定了南北。
说到东、西、南、北,叫做“四方”,就是各个方向的位置。
怎么理解“中”呢?以一个人为例。早晨日出之时,面向太阳站在某个地方,你所站的地方就是“中”,也就是中央。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右边是南方,左边是北方。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中,就是地理方位的基点,其他四个方位,都是相对于中央而言的。
读《三字经》这一段的关键是理解“应乎中”三个字。
“应乎中”,强调的是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规则。方向与方位的确立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生活更便利,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东西南北中”不仅仅表示地理方位,还常常被引申来阐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深刻含义。当然,对于儿童启蒙教育来说,有些过于深奥了。
“应乎中”这三个字,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网上有位朋友讲得有道理,不妨引用于此:
就拿北京城举例子,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应乎中”。北京城的中心在哪里?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哪里?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哪里?在皇帝宝座。皇帝宝座是放在太和殿的正中间的,那就是“应乎中”,对应着中间。相应的北京有东西南北四城。东西南北有什么?天地日月四坛,即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样的一个结构,就表明“应乎中”在古人心目当中有多重要。
那么,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具体在哪儿呢?地理知识告诉我们:黑龙江省西北部的漠河市,是中国的最北方;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抚远市,是中国的最东方;位于中国南海的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的最南区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自治州西北部的乌恰县,是中国的最西方。
至于“中”呢?祖国大陆的中部——是一个被称为“大地原点”的地方,是在陕西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大地原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的地方,地理坐标为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相对应于祖国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它就是地理方位意义上的“中”。
(原标题:“四方”应乎中)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季云
流程编辑:U022
关键词: